必威官方网站- Betway必威- APP下载讓“生命線”煥發蓬勃生機
2025-10-11必威官方网站,Betway必威,必威APP下载走進平型關大捷紀念館,一份1937年9月29日的《新中華報》,一版頭條格外醒目:《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開始第一個大勝利》。
一個巨大的問號,懸挂在太行山上:國民黨軍隊喪師失地,接連失利,裝備落后、補給匱乏的八路軍為何能出師首戰即告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答案,就藏在貫穿我軍抗戰歷史的政治工作裡——設立軍政委員會統攬全局,恢復政委編制筑牢組織根基,到田間地頭動員軍民保家衛國,戰壕裡宣講“打勝仗、救中國”……
1944年,毛澤東在修改《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時,寫下一段重要論述,“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
如今,踏訪座座抗戰紅色場館,我們更能看清:那些在血與火中沉澱的我軍政治工作服務打仗的優良傳統,正是這條“生命線”的蓬勃生機所在。
“就是在這裡,八路軍靠著‘豆腐也要當鐵打’的信念,打垮了日軍精銳。”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說。
“‘豆腐也要當鐵打’,說的是我們八路軍自知裝備、保障條件遠不如日軍。在這種情況下作戰,取勝難度很大,既要集中優勢兵力作戰,更要有打敗敵人的鋼鐵意志。”毛春桃介紹,大戰前,有的官兵受國民黨軍隊接連戰敗的影響,信心不足。八路軍各團政訓處主任立即率領各級政治干部下沉一線,激勵士氣。
有個指導員叫楊俊生,戰斗中左臂被刺刀刺穿、鮮血直流,但仍死死抱住一名日軍軍官。戰斗結束,他所在連隊被授予“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榮譽稱號。
“還有什麼比保家衛國的事情,更能讓一群熱血青年為之奉獻一切?”戰后楊俊生回憶,看到敵人就想起戰前動員時團長講的“趕跑侵略者,為父老鄉親報仇”這句話,不把“豆腐當鐵打”都不行!
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為誰流血?為誰犧牲?這就是戰火中的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告訴戰士的問題。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停發了八路軍的軍餉,為什麼缺衣少糧的八路軍卻始終沒有像國民黨軍隊那樣拉夫征糧、盤剝百姓,鐵打的軍紀絲毫沒有鬆懈?”尋訪昔日戰場,這個問號其實早有答案——
早在1929年12月,毛澤東在《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就專門點明:單純軍事觀點的一個來源是“政治水平低”。他說,紅軍和白軍根本不同,就在於紅軍把黨的政治工作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
“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這是陳毅元帥的詩句。當太行山上烽火燃燒的時候,遠在江淮的新四軍裡,也活躍著政治工作者的身影。
1939年1月18日凌晨,新四軍二支隊三團在粟裕帶領下,冒雨迂回行進25公裡,對安徽蕪湖官陡門的日偽軍據點實施遠程奔襲作戰。雨夜中,文藝戰士、宣傳隊員一邊踏著泥濘行軍,一邊鼓動戰士們奮勇前進。21日凌晨4時,部隊發起進攻,全程僅20分鐘,就大獲全勝。
我軍的高昂士氣和強大向心力、凝聚力來自哪裡?美國軍官卡爾遜在訪問山西八路軍駐地時認為,“政治工作是八路軍軍事行動獲勝的最重要因素”。
同時,敵人也看到了這支中國軍隊的不同尋常。日本戰史記載,1940年日軍的肅正工作強調“方面軍的討伐重點,必須全面指向共軍”。由此可見,日軍對八路軍、新四軍的重視與忌憚。記者查閱資料發現,1941年3月,日軍至少有75.4%的兵力用來與八路軍、新四軍作戰。我黨領導的革命抗日武裝力量,僅全面抗戰期間,就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
“重回喬溝,尋訪老家。”今年夏天,陸軍某旅“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在政治整訓中,派出官兵代表來到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尋根。
與此同時,千裡之外的大閱兵訓練場上,連隊的戰旗正飄揚在受閱部隊的戰旗方陣中。
“一切政治工作,都是為了前線的勝利。戰爭年代,我軍政治工作在血與火的淬煉中積澱形成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優良傳統。”連隊第47任指導員栗新朝告訴記者,和平時期,政治工作容易出現游離中心、脫離實際、遠離戰場的現象。這面火紅的戰旗永遠啟示我們,我軍政治工作因戰而生、因戰而興,強軍新征程上,一定要發揮“生命線”這個根本優勢。
在這裡,記者聽到一首當年流傳在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歌謠:“展開游擊戰爭,打到敵人后方,拆橋破路,攻城奪糧……”
這首歌謠,形象描述了抗戰期間115師政委羅榮桓指揮的“留田突圍”戰術特點。
“1941年11月初,日軍對沂蒙山區留田村抗日根據地展開‘大掃蕩’,羅榮桓以獨創的‘翻邊戰術’,率領3000多人跳出30000多敵人的包圍圈,一舉粉碎日軍的‘清鄉’‘蠶食’行動。”沂蒙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劉國棟介紹說,“留田突圍”展現了羅榮桓作為一名政治干部出色的軍事才能。
隨軍記者、德國人漢斯·希伯也在當年的突圍隊伍中。后來,他在《無聲的戰斗》一文中寫道:“這次突圍,未費一槍一彈,未損一兵一卒,便安全跳出敵人的重重包圍。八路軍羅榮桓政委指揮的這場無聲的戰斗,必將成為抗戰史上的典型范例,名揚天下……”
1933年,蕭華擔任“少共國際師”政委,帶領部隊反“圍剿”。1938年,蕭華任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帶領部隊反“掃蕩”。毛澤東曾風趣地對蕭華說:“你一時司令,一時政委,一時山東,一時東北,出息好大呦!”
這句贊揚蕭華的話,在毛澤東心中沉澱成一條規律。1964年5月,毛澤東在向外賓介紹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經驗時說:“隻有會做政治工作的人才會打仗,不懂政治的人就不會打仗。”
“提前送水到陣地。”平型關大捷紀念館,一張115師作戰地圖上寫著這樣7個字。“這是聶榮臻的筆跡,當時他是副師長,同時負責政治工作。”講解員介紹,平型關大戰從清晨持續到下午,聶榮臻因為懂作戰,才能想到水在戰斗中的重要性,他提出的一系列建議為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撐。
“抗戰中,我軍政治干部貢獻的不僅僅是智慧和才華,還有鮮血和生命。”講解員的話將記者的思緒再次引向江南烽火——
1939年3月7日,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22歲的政治處主任蕭國生,親率一個連掩護主力突圍,光榮犧牲。時任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在《追悼模范政工人員蕭國生》一文中指出:“蕭國生不愧為抗戰中政工人員的模范。”
“我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政治工作與軍事行動始終深度融合,軍政分工不分家。”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劉軼告訴記者,“新修訂的《軍隊政治工作條例》,對政治干部實施組織指揮、提高軍事素質、成為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兩個行家裡手’提出明確要求。”
“習主席強調指出,政治干部要努力學軍事、學指揮、學科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政治工作要成為行家裡手,軍事工作也要成為行家裡手,這樣才能把政治工作做好。”劉軼說,今天,我們持續深化政治整訓,強調政治工作不要偏離中心,就是恢復和弘揚我軍的光榮傳統,使政治工作的准星聚焦戰斗力靶心,永葆政治工作“為戰生威”的強大優勢。
前不久,某部官兵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參觀。官兵的平板電腦上,有一個“戰地政工APP”。一名班長向記者介紹:“‘戰地政工APP’可以在線學習、交流思想。”
“當時,官兵天天行軍打仗,學習時間少,加上大多數人沒接受過教育,政治干部講的很多道理,他們聽不明白。”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講解員連小敏介紹說,針對這種情況,政治干部們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行軍時讓每個戰士背一塊“識字牌”,上面寫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萬眾一心滅日寇”等字樣。后面的戰友一邊走路,一邊學習,“既掃了盲,又宣傳了思想”。
從“戰地識字牌”到“戰地政工APP”,兩塊“板”跨越時空,但政治工作“向戰而行”的初心沒有變。連小敏感慨地說,我軍的政治工作從不“死板僵化”,總是充滿新意——
“政治工作跟著游擊戰走”。沂蒙山區,面對日軍“清鄉”“蠶食”行動,羅榮桓組織“武裝宣傳隊”深入敵佔區,用群眾聽得懂的方言快板宣傳抗日,動員了20萬群眾參軍。為瓦解爭取偽軍,採用點“紅黑點”、記“善惡錄”的辦法和“喚子索夫”運動,開展“身在曹營心在漢”宣傳,僅在1943年就瓦解偽軍7000余人。
“囚籠鎖不住捷報”。百團大戰期間,八路軍政治部為粉碎日軍“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創新推出“戰地快報”,通過前線記者實時傳回的戰報,在陣地上辦起“流動宣傳欄”,將一線戰況實時告訴全體官兵,極大提振了士氣。
“保証每一顆子彈都瞄准敵人”。時任八路軍第120師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回憶,八路軍創新總結出“運動戰中的政治動員”“游擊戰中的群眾工作”“攻堅戰中的黨員突擊隊”等差異化方法。面對文化水平低的戰士,他們把戰術要領編進山歌,讓戰士們耳熟能詳,一聽就懂。
“老前輩的做法告訴我們,越聚焦中心研究打仗,政治工作的招法越多。”記者來到“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採訪,栗新朝帶領記者體驗連隊開發的“平型關精神VR體驗系統”:戴上眼鏡,就能“穿越”到1937年的喬溝戰場,感受當年戰士們“猛打猛攻”的英勇作戰場景。
“新兵上課,先體驗VR,比課堂講授更有感染力。”栗新朝介紹說,為保証政治工作跟著任務走、貼著實戰做,連隊還開發了“打贏微課堂”小程序,戰士們可利用訓練間隙學習戰術技巧、交流心得,深受大家歡迎。
前不久,第73集團軍某旅“強軍精武紅四連”官兵來到信陽市商城縣伏山鄉七裡山村,開展“紅色尋根”活動。這裡,是八路軍第129師769團三營營長趙崇德烈士的故鄉。
這個連的前身,就是英名赫赫的“夜襲陽明堡戰斗模范連”。連隊干部黨偉滔告訴記者,這些年,營區訓練時,他們把教育課堂設在榮譽室內,引導官兵重溫先輩戰斗故事﹔奔赴演訓場前,他們隆重舉行誓師動員儀式,開展挑應戰、表決心等活動﹔演訓任務間隙,他們組織訓法辯論賽、強軍故事會……連隊出色完成一次次大項任務。
黨偉滔說:“老營長一直沒有離開我們,‘攻必克、戰必勝,不畏難、不畏險’的戰斗精神,在連隊代代傳承!”
(作者:錢曉虎、郭豐寬 採訪得到苗鵬、王立軍、李建國、梁鑫、劉澤宏大力支持)
槍炮聲在哪裡響起,政治工作就要到哪裡去。翻開我軍戰史,政治工作者的腳步始終向著戰火硝煙奔跑,“為戰而生、向戰而行”的初心在每一場勝仗中熠熠生輝。
前輩們用鮮血和生命創造的優良傳統啟示我們,政治工作決不能陷入“自我循環”怪圈,絕不能脫離備戰打仗的中心任務搞“自我設計”,決不能遠離官兵火熱的戰斗生活做“表面文章”。必須切實把政治工作貫穿戰斗力建設各個環節,融入軍事斗爭准備全過程,進一步提升政治工作服務備戰打贏效能。隻有這樣,我軍的“生命線”才能真正煥發生命力,政治工作的威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